心理治療取向ACT(接受與承諾治療法)門派有此「創造的無望」一說,指出人們對其內在反覆糾結的精神心理痛苦可能嘗試各種方法試圖擺脫過、但是只得到短期效果長期還是失效回到最終無法擺脫的挫敗失望痛苦,於是人們為求擺脫精神心理痛苦四處遍求多方逃避壓抑的結果仍然痛苦無望,因此這類缺長期效益的過程被稱為是一種由人們自行創造出來的無望經驗。
創造的無望可能積累出創造的悲劇。
排除人生難預期的意外不談,未成年們經歷人生悲劇客觀說來多半是其天生傳承和成長環境構成,未成年們尚未有成熟能力可以自己選擇創建個人人生路,而成年人們已建構成熟能力可以自己選擇創建個人人生路,但成年人們若重複經歷人生悲劇客觀說來要嚴肅想想----是自己積累創造出來的可能。
所以說有些成年人自己建構出重複性的悲劇,創造的悲劇是指有些成年人們尤其指社會生活與心理感受面的重複性。
這樣想來,好像創造出來的無望和創造出來的悲劇同質性很高,沒什麼大差別,都是自己在承受內外壓力過程心理運作模式積累的結果。
關於這類根源自身回應精神心理痛苦無效模式積累出的無望悲劇,從此就隨自身模式永遠無解沒救嗎?
也許無解,但有生活依然可過生命依然存活的救方。
那就是從自己創造無望的悲劇中帶著你的傷疤共存,帶著生命傷疤共存去經歷完成每時每刻即便悲苦不適不願但對你有建設的生活。
也許你會在專心投入每分每秒當下生活過程裡稀釋精神心理的痛苦或糾纏,不知不覺之下竟然有傷有痛還是活下來走過每分每秒當下的體驗。
帶著傷疤爬過創造的無望活回當下是可行的,前提是要願意接受現實面對無望找出重建價值意義生活可行方向。就像攀高峰越野路跑經營婚姻人際相處管理事業失去所愛等等,一定有傷有痛即使復原也留傷疤,但無論如何若能習得共存就有機會帶著傷疤,活著!
2019vby心門心理諮商所所長張琦萍撰寫,轉載張貼請務必先知會同意。
Commentaires